中国77式手榴弹是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一系列木柄手榴弹,主要包括77-1、77-2、77-4、77-5式等型号。其中77-1式是唯一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的型号,其他型号仅作为技术储备。
以下是其核心信息: 一、研发背景与定位 77式的研制旨在改进67式木柄手榴弹的不足。67式虽结构简单,但存在重量大(600克)、破片数量少(70-110片)、投掷不便等问题。77-1式于1977年定型,1980年量产,在两山轮战(1984-1989年)中作为67式的补充装备前线部队,尤其受侦察兵和需要轻装的作战单位欢迎。
二、结构与性能 1.设计改进 采用A3钢板预制刻槽弹体,替代67式的铸铁弹体,破片更均匀且数量大幅增加(300余片),单个破片质量约0.4克,初速超1000米/秒,显著提升杀伤效率。 装药从38克TNT增至70克,爆炸威力增强,有效杀伤半径约7米(危险半径37米,指破片可能散布范围)。 全重360克,长度171-173毫米,较67式减轻40%、缩短18%,更便于携带和投掷(实战中可达50米)。 2.引信与安全性 引信延迟时间为2.8-4秒,采用翻板击针式设计,安全性优于早期型号。其安全半径(人员需撤离的距离)为37米,较67式的32米有所扩大。
三、实战应用与评价 1.战场表现 77-1式在两山轮战中表现突出,士兵常将其作为“光荣弹”随身携带。其轻量化设计使单兵可携带更多弹药(如5枚),在堑壕战和近距离突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与82-1式无柄手榴弹相比,77-1式更符合习惯木柄投掷的士兵需求。 2.局限性 尽管性能优于67式,但77-1式仍属木柄结构,与无柄手榴弹相比,在巷战中灵活性不足。此外,其破片杀伤半径(7米)略小于82-2式(6米),且木柄易受潮影响可靠性。
四、后续发展与退役 1.替代与退役 1980年代后,82式无柄手榴弹(如82-2式)逐步取代77式成为主力。根据2000年总装文件,1984年前生产的77-1式已全部报废,剩余库存近年也逐步退出一线部队,目前主要用于训练或储备。 2.技术遗产 77式的预制破片技术和轻量化设计为后续型号(如86式外贸手榴弹)提供了参考。其生产工艺(如钢板冲压弹体)也影响了中国手榴弹的标准化生产。
五、数据对比
总结 77式手榴弹是中国手榴弹发展史上的重要过渡型号,其轻量化、高破片效率的设计在特定历史阶段满足了实战需求。 尽管已退出现役,但其技术探索为中国步兵近战武器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。
佳禾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